【善寫手】遠距是地理不是心理
(閱讀推薦:【商業周刊第1688期】梨山上的工程師;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Index?StrId=7001322)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孫洪梅
因為武漢肺炎的因素我們了解到遠距工作、遠距教學、甚至遠距醫療等等的運用。
談到「遠距」,不知道讀者們是否有聽過「遠距照護」,它跟遠距醫療又不甚相同。遠距照護其實發展得很早,歐美大約在19世紀中後期就開始了。目前最具規模的應該是英國的康舒妥公司。遠距照護(Telecare)是透過電子科技與通訊技術維持被服務者的健康,它與遠距醫療的不同在於出發點乃是著重在「預防」,希望被服務者在「無被監視感」的情況下,保護並維護被服務者的日常健康安全。例如配戴在被服務者身上的感知器,利用科技可區分被服務者是處於正常的坐下舉動或是突然的跌倒,若是感應是跌倒則遠端的服務中心立即啟動即時的跌倒處置流程。另一款附於冰箱的感知器,藉由感知器可以得知被服務者開關冰箱的次數,進而得知被服務者是否是處於正常的日常作息,若發現感知器很多天未被觸及(即無開關冰箱的動作),被服務者又並未事前通知服務中心有遠行計畫或其他,則回應中心就會開始一連串的通報作業以確保被服務者是否仍生活安全。諸如此類的設計,都是依靠科技的進步,更重要的核心價值「無被監視感」是對人的尊重,希望可以讓自我照顧的獨居者(特別是年長者)是在沒有被監視感的服務下,保護其生活安全,卻又能適時的處理被服務者的突發狀況。遠距照護也是符合在地老化及照護人力缺乏的問題,這也是因應全球人口老化的趨勢。
科技愈進步,人性愈要被保障。看看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帶來了資訊溝通的便利,某些時候似乎也拉遠了心的距離…藉由科技,期待讓人類獲得的是更幸福的生活,我們希望「遠距」僅止於地理上的而不是人心。
#遠距 #遠距工作 #遠距照護
(閱讀推薦:【商業周刊第1688期】梨山上的工程師;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chive/Article/Index?StrId=7001322)
孫洪梅 逢甲大學商學博士
台灣企業永續獎評審員、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長期研究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永續之趨勢與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