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ESG」救得了發燒的地球嗎?
單靠ESG的概念救得了發燒的地球嗎?其實答案非常清楚,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環境的傷害,除了經由碳稅、植樹,改善能源結構等手段降低排放,避免惡化,還需要碳捕捉或封存技術的突破以走過這次的環境危機。更明確地講,應該是人類的生存危機。而ESG觀點的提出,正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企業組織可以投入資源進行創新的方向,看重的是它可以產生的長期效果,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換句話說,碳排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特效藥的發明。
除了對ESG認識不足產生的諸多誤解,著名的《經濟學人》在近期也提出了廢除ESG這個用詞的論點。主要是認為這三個字母已經成了操作和爭議的縮寫,例如漂綠就是很常聽到的做法。該文提及現行的三大問題,包括總體混淆、缺乏ESG使獲利更高的證據,以及最關鍵的是標準與評量的不一致。但本文對此論點提出的疑問是,去除ESG這個詞就可以落實責任投資或降低廠商漂綠的投機行為嗎?這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有關總體混淆的問題,主要是多數人多以短期觀點,只求關鍵指標達成而非關注問題本身的解決所產生,此一關鍵問題之前已有一篇善寫手討論過,在此不在贅言。ESG與獲利之間的關係,仍有研究證據可以支持。相對重要的,確實是標準和衡量不一的問題,然而透過善意第三方,例如《經濟學人》,針對個別評量機構進行衡量面向的合理性分析和透明度揭露檢視,是可以讓較具合宜性的衡量系統或ESG基金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持續優化的機會。
至於解決淨零碳排的問題,或許有比推動提升ESG績效更有效的方法,例如聚焦在Emissions(排放),但別忽略了,即便達成淨零碳排,環境永續課題,例如水資源、廢棄物處理等問題繼續存在,這些因為企業經營的價值偏失所造成的公司治理和社會共榮失衡、失控的重大議題仍然存在,這是倡議、聚焦ESG績效,想在整體性的解決架構下,逐步改善環境、社會、治理三個面向的互動性及個別性績效的精神所在。在個別關鍵指標各有努力重點的原則下,排除ESG整體目標的改善不是好的方向。
簡言之,ESG這個詞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價值偏失的人和組織;救得了地球、救得了人類的是善意的人心,以及努力造集善業的企業所創新和實踐的ESG策略行動。
#ESG
#淨零碳排
#漂綠
閱讀推薦:2022/07《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2659
標題:《經濟學人》:「ESG這個詞應該要被廢掉!」為什麼?怎麼辦?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單靠ESG的概念救得了發燒的地球嗎?其實答案非常清楚,要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環境的傷害,除了經由碳稅、植樹,改善能源結構等手段降低排放,避免惡化,還需要碳捕捉或封存技術的突破以走過這次的環境危機。更明確地講,應該是人類的生存危機。而ESG觀點的提出,正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企業組織可以投入資源進行創新的方向,看重的是它可以產生的長期效果,而不是短期的效益。換句話說,碳排問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特效藥的發明。
除了對ESG認識不足產生的諸多誤解,著名的《經濟學人》在近期也提出了廢除ESG這個用詞的論點。主要是認為這三個字母已經成了操作和爭議的縮寫,例如漂綠就是很常聽到的做法。該文提及現行的三大問題,包括總體混淆、缺乏ESG使獲利更高的證據,以及最關鍵的是標準與評量的不一致。但本文對此論點提出的疑問是,去除ESG這個詞就可以落實責任投資或降低廠商漂綠的投機行為嗎?這問題的答案不言自明。有關總體混淆的問題,主要是多數人多以短期觀點,只求關鍵指標達成而非關注問題本身的解決所產生,此一關鍵問題之前已有一篇善寫手討論過,在此不在贅言。ESG與獲利之間的關係,仍有研究證據可以支持。相對重要的,確實是標準和衡量不一的問題,然而透過善意第三方,例如《經濟學人》,針對個別評量機構進行衡量面向的合理性分析和透明度揭露檢視,是可以讓較具合宜性的衡量系統或ESG基金獲得更多的關注以及持續優化的機會。
至於解決淨零碳排的問題,或許有比推動提升ESG績效更有效的方法,例如聚焦在Emissions(排放),但別忽略了,即便達成淨零碳排,環境永續課題,例如水資源、廢棄物處理等問題繼續存在,這些因為企業經營的價值偏失所造成的公司治理和社會共榮失衡、失控的重大議題仍然存在,這是倡議、聚焦ESG績效,想在整體性的解決架構下,逐步改善環境、社會、治理三個面向的互動性及個別性績效的精神所在。在個別關鍵指標各有努力重點的原則下,排除ESG整體目標的改善不是好的方向。
簡言之,ESG這個詞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價值偏失的人和組織;救得了地球、救得了人類的是善意的人心,以及努力造集善業的企業所創新和實踐的ESG策略行動。
#ESG
#淨零碳排
#漂綠
閱讀推薦:2022/07《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2659
標題:《經濟學人》:「ESG這個詞應該要被廢掉!」為什麼?怎麼辦?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