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台灣終於步入碳有價化世代
收費對象: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電費調整
#未來趨勢
閱讀推薦︰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6859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收費對象: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CO2e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
繳費時程:自費率公告生效次年起,於每年5月底前,將前一年度全年排放量,依公告費率繳費。(費率114年1月1日公告生效,115年5月要繳交114年全年排放量之碳費)
碳費計算:碳費 = 收費排放量 × 徵收費率(2024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
這些政策的推動已經都是確認而且費率也審議完成。2025年就會公告生效,2026年就須開始繳交組織排放量的碳費。雖然碳費率的審訂各方都有立場及爭執,且一些緩衝的措施也引起許多爭議,但我個人則為樂觀其成,因為只要有起頭開始執行,則必然會有效益產生。而且逐期的檢討重新審定碳費,這也是一個可以期待的緊箍咒。
碳費地徵收是一個皮鞭,期待在這政策下可以督促台灣在減碳的路徑上,產生強勁的綜效。可以提升節能減碳的技術與意願,可以企業組織轉型,可以全民碳意識更完備。但這些都是需要另一個政策工具就是蘋果。就是引導及誘惑的誘因。先從國家能源密集度談起,AEE公告的2021年主要國家能源密集度( 單位:公噸油當量/千美元),台灣(0.09)、英國(0.06)、德國(0.07)、日本(0.08)、法國(0.08)、紐西蘭(0.10)、澳大利亞(0.10)、美國(0.10)、韓國(0.13)、中國(0.15) (IEA,2023)。從這統計資料中可以發覺台灣在亞洲除日本外,都是領先的情況,可見台灣在能源使用效率上有很大的進步,但離歐洲的已開發國家仍有一段差距,這是我們需要繼續努力的空間。
#碳費上路 台灣的所有能源都是以國家的規格在執行提供,近些年台灣的能源政策屢屢被批評,如無核家園、國家政策補貼等都是需要及早面對提出對策。再一小段時日台灣的核能電廠將完成退出供電系統,但目前的政策是以燃氣的發電模式取代,但即使是以液態瓦斯為熱源發電,其排碳量還是需要被關注的,而且因為再生能源的建置進度緩慢,應該無法如期達到預定目標。這空窗期勢必會提高台灣能源的密集度。密集度一上升即代表單位耗能的排碳量會提高,這種以高排碳率的能源提供給國民,又要依據這單位計算碳費,這種現象很難服眾。
另外有關國家政策補貼能源的陋習已經行之有年,今年的台電鉅額虧損計畫由國家撥款補助的計畫,在立法院鬧的沸沸揚揚。這些補助都是全民納稅得來,而台灣的電力能源超過50%以上是提供給工業生產用,而工業生產的用電政策是以比民生用電更低的單價提供。這種政策模式有劫貧濟富之嫌,已經被詬病多年。所以我個人非常贊成以使用者付費的精神,提高電價反映發電成本是根本之計。當然電費漲價背後還有許多應一併考量的因素,這值得另文探討。
而電價上升還有一個附加的效益,就是會誘導能源使用單位更重視能源使用效率,更願意投資新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系統,也更有意願提高組織碳意識的經營,這樣的發展不但對國家的能源政策有助益也對組織的競爭力有如神力加被。另一個需要被關注的是碳費徵收後的應用,因為碳費的徵收與碳稅不同之處是碳費徵收後以專款專用的模式,我極力推薦應該只能鎖定提高能源效率與節能減碳的領域,另外更要專注在未來減碳技術的研究投資,這才不會讓台灣在這波碳經濟蓬勃發展潮流中被甩了!
#電費調整
#未來趨勢
閱讀推薦︰ 《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06859
標題: 「排碳有價」時代來臨,台灣如何用450億碳費推動淨零經濟?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