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即知即行「出海捕垃圾」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王崇名

  這篇深具反思的文章,有句話我們常常聽到:「如果失去自然,我們還剩甚麼?」,讓我不禁立足深思: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是我們為何無法立即採取行動?我們學了那麼多知識,卻往往是不動如山?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在戰國中晚期莊子便告誡當時亂世的學子與政客,學習知識的目的如果是功利主義,只是把知識用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將成為人類自身的災難,很不幸地,莊子對我們的告誡似乎未能起任何作用。但是在遙遠的一位漁夫卻是完全可以了解,對我們這些讀書人,真是當頭棒喝。

  讓我不禁想起王陽明在明朝中晚期對商人、對農民的講學,王陽明深信人人皆可成堯舜,滿街都是聖人。只要立志當聖人,願意致良知,便能即知即行,知行合一。但是我們從傳習錄,這本記錄王陽明與弟子的回信對答,不難發現許多弟子多是進士及第,即便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也不容易了解王陽明的心學。王陽明認為心即理,我們的心本是自然本身,從我們的心去理解,就可以認識自然萬物。但是如何進入心即理的境界,王陽明用一生的生命,在百死千難中體悟致良知的道理,唯有致良知才能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真正認識心即理的智慧。不過王陽明是反對禪宗的頓悟,而是要從艱難的實踐中去體悟自己的良知,即所謂的致良知。有了致良知,才能即知即行,知行合一,而不是用知識來滿足個人的慾望。

  很不幸的,現代人就是用知識滿足自己的慾望,而非儒家的尊德行道問學,知識與德行是一體兩面,分養合一。出海捕垃圾就是最典型的知行合一,而非只是把知識當成滿足慾望的工具,而是做為體悟自己的心的路徑。如果我們不能重新面對知識的態度,海洋垃圾絕對捕不完,清不完,地球終將被為了滿足慾望的知識所終結。

#海漂垃圾
#王陽明的心學
#氣候變遷


閱讀推薦:2023 / 01《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2960
標題:北極峽灣漂人造垃圾 塑膠微粒降落冰原




王崇名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長期關注社會哲學、倫理學、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