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台灣企業的ESG競爭力知多少?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1. 參考鄧白氏的調查報告,一喜一憂。   
  2020年以來,ESG已經成為全球探討競爭力的顯學。此議題的發燒熱度在台灣也逐漸開展,依據鄧白氏的調查報告,有能力做跨國品牌大廠生意的台灣企業,在ESG的表現,大幅超前台灣總體供應商的平均水準,也優於其他地區廠商的整體成績,此一結果顯示台灣廠商在ESG競爭力上的兩極表現,多數廠商在此一未來關鍵指標並不具備競爭力,此一現象值得特別注意並尋求解決之道。該報告顯示台灣主力廠商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成績並不突出;相對而言,在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方面則表現相對優異。整體而言,E與G的結果符合一般的觀察,而在社會責任的分數表現則接近表面性的社會現象,與期待中的社會共榮有比較大的落差,也顯現在地化因素仍如以往,屬於不易量化衡量的構面。

2. 2020 年總體營業額佔台灣 GDP 59%的前段班的答題卷   
  調查報告中,Tier 1~3 的供應商,2020 年總體營業額佔台灣 GDP 59%,屬於台灣前段班的核心廠商,和品牌大廠的關係密切、國際化程度高,資訊交流也較快速透明,即便在國內公司治理評鑑或永續評審關注項目,高階主管和董監事酬勞仍未與公司永續績效相結合的情形下,在較多的規範下仍具有好的競爭力。

3. 簡要體檢台灣中小企業ESG競爭力體質   
  對於位處Tier 4~6 的中小型廠商,特別是台灣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而言,由於和品牌大廠關係較低,資訊收集能力與更新速度也較為不及,所以對ESG本質的認識、對公司的影響力,就缺乏整體性和策略性的思考。由於ESG關係著公司長期的獲利和成長力道,對這方面的忽略很可能會對公司現有的競爭優勢產生傷害。整體性的理解不足,導致多數中小型企業在ESG競爭力上的投資不足,因此不論是在碳足跡盤點、節能減碳,碳中和議題上反應落後;對社會共榮中公司可以扮演的角色,也因為與費用的增加做連結,反而忽略了對公司可以產生的經濟效益。連帶的對公司治理的投入,也就傾向於便宜行事。

4. 中小企業的勝出之道   
  即使存在體質不良的現象,台灣中小企業仍然具有快速跟上趨勢變化,甚至做到超越專型的巨大潛力。由於中小企業的優勢之一,就在於快速反應、資源聚焦、專心投入,只要企業主或高階團隊認識ESG競爭力的本質,及對公司發展的關鍵影響力,心念一轉即可投入必要的資源全力以赴。有幾個思考點可供參考,首先在環境議題上,碳盤點和節能減碳是必要的基礎工作,這需要專業機構協助,可能需要8到18個月不等;其次,在社會共榮方面,最能夠著手也對企業的生產力有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對員工的關係關懷和教育投入,可以產生的組織認同和當責精神,這一點其實是最值得中小企業的高階團隊審慎思考的轉型核心。最後,在長期發展上,公司治理能力的培育,特別是引入值得信任的友人夥伴或第三方機構,都是提升治理能力時可以著墨的方向。能把ESG三個面向進行屬於公司的策略性考量,進而整合資源的投入,發展出適合的行動方案,在這波ESG的巨大浪潮之下,必能創造出公司專屬的差異化價值,這也是企業最具經濟效益的轉型之道。  

#ESG
#中小企業
#企業轉型

閱讀推薦:2022/3《今週刊》https://reurl.cc/QjQWkZ
標題:外商揭台灣供應鏈ESG競爭力評比:「處中段班,仍有成長空間」,但這兩項表現突出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