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符合ESG精神的企業競爭力
閱讀推薦:2022/04《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1113/esg-in-the-supply-chain
標題:打造符合ESG精神的供應鏈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當ESG變得越來越重要時
從CSR(企業社會責任)到ESG,雖然打造ESG競爭力已經是這幾年來全球性的共同顯學,在台灣受到的關注也在快速提升,但什麼是ESG的精神,多數企業的認知仍停留在標題式的理解,及KPI管理的慣性思維。另一趨勢則是隨著各國組織和產業界競相宣告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的目標,ESG的重點多已進一步向環境面傾斜;而公司治理、社會共榮兩個面向,並未得到對等的重視。在台灣,公司治理領域因為有金管會的監督,對上市櫃公司而言,尚有制度上的規範必須對應處理。但社會共榮這一部分,就明顯被忽略了,多數企業僅以合規作為跨過門檻的最低標準。
忽略基本精神和原則,而以滿足衡量指標所打造出來的ESG競爭力,固然亮眼,然在完成ESG競爭力提升的歷程,究竟是往ESG的初衷靠近或更相背離,甚至採取傷害S以成就E的做法,值得長期對此議題關心的人士多加思索。
多數組織只關注ESG中的環境議題(E)
碳足跡盤點是碳中和及淨零排放解決方案的基礎工作,也是各型企業較為陌生的領域,隨著各國碳稅或碳費的規畫都準備進入實行階段,由於影響成本,甚至逐漸變成能否取得國際市場訂單的門檻因素,因此對於以外銷為主或承接國際品牌大廠的中小企業來說,已經變成既重要又緊急的關鍵任務。正因為碳議題是當前熱點,多數ESG的討論圍繞在環境議題,倉促決策下的行動方案,不僅可能忽略了「公司治理」的優化,也可能直接負面影響「社會共榮」目標的達成,其中供應鏈管理中的合作夥伴關係,及人力資源管理,是二項最主要觀察項目。
資源爭奪愈趨嚴重
ESG行動改善方案的推動,需要資源承諾和具體的行動方案。在環境面,企業要發展碳中和或淨排策略,往源頭必須先盤點碳足跡,而行動方案的執行則需考量各式方案,包括節能系統、植樹或進行碳權交易、風力、太陽能等綠能的成本和資源的可取得性。其中稀少的再生或綠能的資源爭奪已經開始,例如,TSMC因為享有資訊不對稱和公司治理的優勢,超前部署,取得全台超過90%的綠能供應契約;相對而言,其餘的大型公司也面臨採購不足的窘境,更何況是為數更多的中小企業。資源競逐或排擠的情形若持續,著實讓人感覺不到ESG競爭力提升後,產業夥伴間共存共榮的味道。
回歸ESG的精神
另一項與企業營運績效高度攸關的資源則是人力資源的取得,近年來,因為疫情導致供應鏈調整的問題,使得就業人口受薪資誘因的磁吸作用,而往半導體產業、高科技產業傾斜的現象變得明顯。已有不少公司開始面臨人員招募不易的困境;而中小企業優秀人才被供應鏈核心廠商挖角的情形,已逐漸變得普遍,這種以市場力主導資源取得,及以強大財務誘因方案吸引人才,甚至為了提升自我競爭力而傷害夥伴營運能力的做法,已是市場經濟中習以為常的做法,而這種做法與ESG中「S」的訴求其實是相對背離的。
然而,如果資本主義的做法不需要調整,為何我們還需要面對淨零排放的挑戰?為何需要尋求社會的共榮,以及對於推動ESG的急迫性?一旦回歸ESG的本質,上面所有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還是可以回到策略學者波特的看法:公司與社會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雙方應該是要能「共創價值;共享價值」,以發揮企業在社會的高度影響力,而這也較接近當初想要推動ESG的目的。
#ESG
#企業競爭力
#社會共榮
從CSR(企業社會責任)到ESG,雖然打造ESG競爭力已經是這幾年來全球性的共同顯學,在台灣受到的關注也在快速提升,但什麼是ESG的精神,多數企業的認知仍停留在標題式的理解,及KPI管理的慣性思維。另一趨勢則是隨著各國組織和產業界競相宣告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的目標,ESG的重點多已進一步向環境面傾斜;而公司治理、社會共榮兩個面向,並未得到對等的重視。在台灣,公司治理領域因為有金管會的監督,對上市櫃公司而言,尚有制度上的規範必須對應處理。但社會共榮這一部分,就明顯被忽略了,多數企業僅以合規作為跨過門檻的最低標準。
忽略基本精神和原則,而以滿足衡量指標所打造出來的ESG競爭力,固然亮眼,然在完成ESG競爭力提升的歷程,究竟是往ESG的初衷靠近或更相背離,甚至採取傷害S以成就E的做法,值得長期對此議題關心的人士多加思索。
多數組織只關注ESG中的環境議題(E)
碳足跡盤點是碳中和及淨零排放解決方案的基礎工作,也是各型企業較為陌生的領域,隨著各國碳稅或碳費的規畫都準備進入實行階段,由於影響成本,甚至逐漸變成能否取得國際市場訂單的門檻因素,因此對於以外銷為主或承接國際品牌大廠的中小企業來說,已經變成既重要又緊急的關鍵任務。正因為碳議題是當前熱點,多數ESG的討論圍繞在環境議題,倉促決策下的行動方案,不僅可能忽略了「公司治理」的優化,也可能直接負面影響「社會共榮」目標的達成,其中供應鏈管理中的合作夥伴關係,及人力資源管理,是二項最主要觀察項目。
資源爭奪愈趨嚴重
ESG行動改善方案的推動,需要資源承諾和具體的行動方案。在環境面,企業要發展碳中和或淨排策略,往源頭必須先盤點碳足跡,而行動方案的執行則需考量各式方案,包括節能系統、植樹或進行碳權交易、風力、太陽能等綠能的成本和資源的可取得性。其中稀少的再生或綠能的資源爭奪已經開始,例如,TSMC因為享有資訊不對稱和公司治理的優勢,超前部署,取得全台超過90%的綠能供應契約;相對而言,其餘的大型公司也面臨採購不足的窘境,更何況是為數更多的中小企業。資源競逐或排擠的情形若持續,著實讓人感覺不到ESG競爭力提升後,產業夥伴間共存共榮的味道。
回歸ESG的精神
另一項與企業營運績效高度攸關的資源則是人力資源的取得,近年來,因為疫情導致供應鏈調整的問題,使得就業人口受薪資誘因的磁吸作用,而往半導體產業、高科技產業傾斜的現象變得明顯。已有不少公司開始面臨人員招募不易的困境;而中小企業優秀人才被供應鏈核心廠商挖角的情形,已逐漸變得普遍,這種以市場力主導資源取得,及以強大財務誘因方案吸引人才,甚至為了提升自我競爭力而傷害夥伴營運能力的做法,已是市場經濟中習以為常的做法,而這種做法與ESG中「S」的訴求其實是相對背離的。
然而,如果資本主義的做法不需要調整,為何我們還需要面對淨零排放的挑戰?為何需要尋求社會的共榮,以及對於推動ESG的急迫性?一旦回歸ESG的本質,上面所有這一切問題的答案,還是可以回到策略學者波特的看法:公司與社會存在相互依存的關係,雙方應該是要能「共創價值;共享價值」,以發揮企業在社會的高度影響力,而這也較接近當初想要推動ESG的目的。
#ESG
#企業競爭力
#社會共榮
閱讀推薦:2022/04《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21113/esg-in-the-supply-chain
標題:打造符合ESG精神的供應鏈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