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你多久沒吃米飯了?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行政院農業部2023年10月2日公佈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臺灣的糧食自給率為30.7%。這資訊另一面的解讀就是,台灣全民所需的糧食有近70%是需要進口的。另根據農業部的調查稻米雖然達到110%自給率,蔬菜、水果、肉類與蛋類,自給率也有7成以上。但小麥、大豆自給率不到1%,玉米也只有3%。

  這樣的糧食結構可以確切的證明臺灣的糧食供應系統的韌性力是不高的。 因為只要因氣候變遷出現的極端氣候,可能讓台灣因國際運輸的中斷而斷炊。也可能因為國際出現戰爭而讓台灣高比率進口的農糧出現中斷或是價格高漲。另一個台灣人明知道卻也不大願意討論的議題,就是我們北邊的中國,如果敵對氛圍一轉變,中國對台灣使出交通封鎖手段,雖然台灣目前的稻米存量夠我們吃一年,但台灣人已經很低的比率吃米飯,況且配菜的張羅也是個難題。

  台灣的可耕作農地面積於1984年為87.34萬公頃,相較於2022年的77.982萬公頃,減少了9.36萬餘公頃應該超過。這是個工業現代化必然會出現的問題,而這些耕作面積大比率種植水稻是造成台灣稻米供給率超過100%的原因之一,當然台灣人民飲食習慣西化也是關鍵因素。但卻也因此造成其他農糧種植比率都很低,這就是政策的問題了,雖然農業部在政策上已經開始鼓勵稻米轉作,也盡力壓制稻米保價的政策,但農民是一群變動性不高的組群,改種轉作就是一種風險,除了不習慣外農民更擔心產品銷售管道的不熟悉,也是關鍵瓶頸。

  這樣的資訊其背後的意義,除了說明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讓台灣的糧食供給風險偏高外,其實也有幾個趨勢可以觀察。台灣大部分的水稻種植品種大都是以半淹水的耕作模式,這種耕作法是會排出大量溫室氣體的,在碳經濟逐漸形成之際,台灣的農業碳排最後還是得面對。另外農業轉作的瓶頸在青農開始接班耕作的情境出現轉機,因為青農的觀念沒有僵固性,所以可以依據經濟發展的趨勢而接受,就如台灣目前的黃豆及其他雜糧類種植大都是年輕的農民投入耕作,這是一個契機。

  而另以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來看,地產地銷永遠都是最綠最環保的農產品消費習慣,吃當季也是農糧消費最安全與健康的手段。依據農業部的2022年的農業年報統計,台灣2022年農業生產總值初估為新臺幣5,486億元,雖然這樣的總產值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值 8286 億美元來說,僅是小蛋糕一塊,是一個很小的產業。但因為糧食的重要性及安全性,是無法以價值評估的,所以台灣在這麼低的糧食自給率現實風險的驅策下,農業政策勢必會有更多的利多出現。所以農業在台灣其實是個「綠金」產業,值得所有經營者謹慎觀察。

#糧食自給
#農業碳排
#未來趨勢



閱讀推薦︰ 2024/03/18《環境資訊中心》
https://e-info.org.tw/node/238728
標題:種子銀行如何幫助肯亞糧食安全?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