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風光」不夠風光的綠能期盼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再生能源發威,太陽光電、風電齊力發電超過600萬瓩!台電22日表示,中午12時30分太陽及風力瞬時發電量合計達610.8萬瓩,占當下整體負載達到約23.5%,包括太陽光電514.5萬瓩、風力96.3萬瓩,為系統挹注可靠綠色電力,並透過快速起停的燃氣機組互補,為原本秋冬燃煤機組降載下,進一步替代燃煤發電,改善空氣品質。」這是2022.12.22當天的台灣電力公司對外發布的發電概況新聞資料,當天綠能的發電站比高達23.5%。但從台電公司網站所公布的最新資料(如圖一),可以讀出在2021年的綠能占比只有6.3%,為何有這麼大的差異?,這是目前台灣能源政策上全壓在風、電兩類的綠能政策所無法迴避的窘境。因為這兩類的再生能源其特點就是不穩定。太陽能最不穩定,早晚的發電量很低或是歸零,風力發電也因冬天的東北季風強勁而發電量大增,但夏天台灣的用電高峰期反而發電量降低。在冬天時台灣的用電量原本就會降低,而風力發電又大幅升高發電量,在消長之間造成綠能發電量佔總發電量比率上升。這樣的結果是無助緩解台灣目前綠能占總發電量比率偏低的困境。


  目前台灣的綠能發電佔比只有6.3%,而核能卻還有10.8%發電佔比,這現象象徵著台灣的能源政策正邁向高風險的窘態。以下圖(圖二)原能會公布的核電廠除役計畫日程,在2025年5月後台灣的核能發電將歸零。那我們只好期待台灣的綠能發電在未來三年可以增加至17.1%的總發電量的佔比,否則台灣的發電量會有核電除役的所留下的電力缺口。這也是近年來專家學者不斷在呼籲台灣要有停電心理準備的主因。而也因為台灣目前綠能發電量還是以太陽能發電為主,但這種綠能在夜間歸零的特性讓台灣的電能管理更加嚴峻,因為這讓台灣的供電狀態從過去在中午後形成高峰用電的單尖峰型態,轉變成中午與傍晚的雙尖峰用電型態。而傍晚的尖峰的供應滿足更是困難重重,因為傍晚後太陽能發電急速下降,導致整個發電系統疲於調度出現危機,2022年幾次供電出現危機都是在傍晚就是明證。



  這些困境主管單位當然都了然於胸,因此這幾年能源政策上增加了許多選項,如儲能、水力發電、地熱發電、潮汐發電等。水力發電與地熱發電台灣已經推動多年,但都是以小規模的發展,原因無外是成本偏高,但如果計入社會成本評估計算這個偏見應該有機會翻轉。尤其台灣有許多小型水力發電的機會,何況小型水力發電機已經是個非常成熟且發電設備,如果主管單位可以如補助風電產業的大手筆推動,那遍地是發電機的情境應該有機會出現,且這種「地產地銷」發電模式因為減少長距離輸配電的損失效率最高。這種小電廠的發展是避免全面性大區域停電的最佳解方。

  其實這些看似不是主流的發電系統,有這一個非常珍貴的特性,就是24小時源源不竭的發電特性,真是目前台灣被「風電」搞得快瘋掉的能源政策的最佳的救贖。

#零碳
#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


閱讀推薦:2022 / 12《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4004?template=transformers&from=search
標題: 台灣拚綠電,只靠「風光」不夠 哪些配角加速崛起中?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