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如何成就「肉身在場」的公共性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王崇名

   這篇文章所要表達的意義,欲言又止,好像要批判什麼,卻又不敢暢所欲言。我不禁自問,我如果是作者,我到底怎麼了?我無法判斷作者的真正意圖,但是我卻是可以就此文章反省我自己作為「肉身在場」的公共性的實踐歷程。

  我曾經跟一群學生一起策劃與參與抗議工業區空氣污染的社會運動,雖然成功落幕,但是讓我再做一次選擇,我應該不會參與。畢竟,抗議的反對運動已經成為社會學學生與老師的刻板印象,只要到大學現場看看,大學的公共性正在流失,正在付出過度重視權利而不盡義務的代價,已經在徹底發酵了。此時此刻已經是主張權利而不盡義務的時代,更是視感恩為糞土的時刻。大學的學生非常重視自己的利益,也不斷傷害高等教育的價值,這群學生到底是怎麼教出來的?我們作為大學老師都很清楚,不就是我們這些講話不用負責任的老師教出來的嗎?大學的言論自由已經被Dcard的嘴炮所取代,社會實踐力也被無需負責任的反抗運動所淹沒,這一切不都是操弄政治的政客與名嘴所造成的。可悲的,竟然整個媒體都跟著葬送進去。我已經非常厭惡這種假借公益而公共性的反抗運動。我們作為老師如果去煽動學生,卻不願為學生當子彈的人,應該是比惡魔更可怕。這是我時時刻刻自我警惕之事。

  我的記憶尤新,我跟學生一起籌劃反空氣污染的社會運動時,接到一位學生家長的責難電話,教訓我怎麼可以煽動他的兒子,如果他受傷了,我願意負責嗎?這通電話,像一把銳劍直刺我的心臟,也成為我時時刻刻自我提醒的箴言,我絕對不能煽動學生,真的到了那個時刻,我願意幫學生擋子彈嗎?我的學生如果是我的子女,我絕對奮不顧身,當我願意把我的學生當成最愛的子女而願意為他們犧牲時,才是肉身在場。這幾年我還是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但已經不是只有反抗的社會運動,而是跟隨善意企業家推動幸福企業,跟隨我太太到澎湖推動社區音樂照護,透由社區長輩喜愛的音樂,促進社區共同體的發展,不僅協助長輩不要宅在家裡,也看到女性社區志工的自我實現,成為實踐社區公共性的力量。

  我在教育現場也積極投入博雅教育,與一群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的老師與學生,一起促進與己為善,與人為善,與自然為善的連結。我的肉身常常是疲憊不堪,但是我的肉身在場性卻慢慢成就自己的心靈喜悅。其實,我深受東海大學創校時期的宣教士感動,今年四月與書院導師與同仁一起到台東的白冷教會學習,再次深深被來自瑞士德語區的修士們所感動,就我而言,他們才是肉身在場。我們這些自詡為社會學工作者的老師與學生,實作是過度做膨脹,我們的肉身只是慾望在場,我們的路還正遠著。沒有謙卑感恩的心,只有利益權利請求,不是肉身在場,而是慾望在場。

#公民運動
#博雅教育
#公眾利益






閱讀推薦:2024/06/06《思想坦克》
https://voicettank.org/20240606-3/
標題:三鶯、立院周遭與太陽花世代:青鳥行動裡的「地方」與幾個瞬間聯想




王崇名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長期關注社會哲學、倫理學、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