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乘物遊心而心物同一,以降低不必要的壓力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王崇名
何為「事」?何為「物」?我們常常轉「物」為「事」。物本自然自在,但是都是由我們的執著而轉為事,於是乎這些事就返轉為我們的壓力。我們為何常常把物搞成事?因為我們的心與物對立起來,也就是心物二元。如果可以處於心物同一,物就不會變成事。我覺得這篇文章,就是在分享莊子的觀物哲學。
我們要慢慢學習修復我們與事的關係,因為我們的執著,特別是在一個「很急」的時代,容不得慢。在很急的狀態怎麼可能觀物而見物。我覺得這篇文章說得好,不要讓完美成為完全的敵人。完美如果再加上很急,那真的就完全成為壓力而成為我們的敵人。我們或許得慢慢學習觀看我們所必須處理的事,它是物而非事,也就是說我們延宕或不想做的事,而成為我們的壓力的事。其實,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把它當成物,而成為我們的事。如果成為我們的事,自然就是壓力,作為人的趨吉避凶的本能,自然不想面對這些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把物變成事,復轉事為物。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事,就只是物。我們自然以對,心物同一,自然相安無事,壓力盡除。
我們要慢慢學習修復我們與事的關係,因為我們的執著,特別是在一個「很急」的時代,容不得慢。在很急的狀態怎麼可能觀物而見物。我覺得這篇文章說得好,不要讓完美成為完全的敵人。完美如果再加上很急,那真的就完全成為壓力而成為我們的敵人。我們或許得慢慢學習觀看我們所必須處理的事,它是物而非事,也就是說我們延宕或不想做的事,而成為我們的壓力的事。其實,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把它當成物,而成為我們的事。如果成為我們的事,自然就是壓力,作為人的趨吉避凶的本能,自然不想面對這些事。因此,我們必須學習把物變成事,復轉事為物。也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事,就只是物。我們自然以對,心物同一,自然相安無事,壓力盡除。
#心物同一 #完美 #壓力 #觀物哲學
(閱讀推薦:《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別嚴苛自責!以同情心自我對話,給自己多一點溫柔;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276.html)
王崇名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長期關注社會哲學、倫理學、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等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