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王崇名

   這篇文章與其說是討論康德的孤獨哲學,不如說是在討論現代社會的社會關係,也就是在高度個人主義的時代,作為「人」應該保有什麼樣的社會關係,才能求得真正幸福。

   面對這個課題,令我不禁想起中國老祖宗的生命智慧,孟子所言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首重家庭關係,家庭關係搞好了,才是朋友與同事,乃至國家大事,最後才去關心自然萬物。但是現在的社會卻是先關心自然萬物,積極倡議永續,或是善意企業,對於家人卻是擺在最後,甚至放棄。

   為何儒家思想特別重視家庭關係,特別是宋明理學更是重新迎回孟子,更是藉由書院教育,積極向社會大眾傳遞孝道的重要性?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佛老盛行,以為求佛問老,求道於心之外,就可以覓得真正幸福。但是就朱熹與王陽明看來,特別是王陽明,如果無法「在事上磨練」,也就是從日常人倫學習,成為孟子所批判的「義外」,也就是不「求其放心」,終究緣木求魚。其實王陽明並不反對佛老,只是五百年前的讀書人把「求佛問老」,當成避風港,而不願真正面對生命必須面對的問題,就王陽明看來,這是捨本逐末。其實,佛老本身的思想與王陽明的批判並不相違,只是當時的讀書人但求功名,官場不如意便「求佛問老」,但是王陽明直接批判這不是真正的佛老,而是逃避而非佛老本意。現代人喜歡讀哲學,往往也只是把哲學當成避風港,哲學成為時尚玩意,這是在玩弄哲學。

  讀哲學的目的應該在於誠意正心,玩弄哲學這種把戲也正是孔孟,老莊與佛法所不齒之事。就我學習的哲學與宗教思想,我最大的收穫就是願意身體力行,用來改善自己的惡行,讓原有的良知朗現。每每有如此的感覺,便有喜悅而難以退失。讀書求知的目的,不是遍讀群經,而是讀書之後,殫精竭慮自己的德行是否有增長,也就是王陽明的致良知:念念去人欲而存天理。這個道理的實踐非常困難,但是當我願意嘗試實踐時,即便只有一丁點的成果,都是至誠至真的喜悅。

  我在大學教書常常看到遍於求知的教授,卻是滿身的抱怨,我也曾經如此,我也很慶幸自己不願在如此耽溺於求知而不誠意正心,慢慢走出讀書人的困境。




#關係修立

#孤獨哲學

#社會關係






閱讀推薦:2024/01/29《關鍵評論》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7645/fullpage
標題:《孤獨的哲學》:康德認為,與其說人類是社會的動物,不如說是「逃避群居的獨處動物」



王崇名 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暨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長期關注社會哲學、倫理學、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研究等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