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企業永續還不夠嗎?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企業永續傳遞的意涵
  企業運作超過百年以上,某種程度意味著在過去的歲月,長期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企業面對環境衝擊與產業競爭的強大調適力!但這樣的調適力是否可以保證企業下一個百年或未來的永續性?由於不確定,往往引發企業追求第三方認證的需求性。

  永續需要建構指標嗎?
  在HBR有關《卡博特成為B型企業優等生的祕訣〉這篇文章有三個關鍵詞可以協主說明,為何即便是百年企業仍須再進一步取得B型企業認證。首先,是「促進使命驅動型公司的成長」,藉由行動方案的落實,產出具體的成果,以在ESG指標上取得高於期待的分數;其次「是做好事,更是做好生意」,不僅展示對利益關係人的照顧和回應,更因為友善環境的成績表現,為公司引進與重量級客戶長期交易的機會;其三,「永續性作為轉化為定價能力」,並擁有較高的顧客需求,及重要的忠誠度。這三點清楚說明永續這個抽象的概念,需要轉換為企業界人士可以理解或聽得懂的語言或指標化,甚至第三方認證,才能產生足夠的驅動力。

  量化指標和質性論述之間的平衡
  然而,觀察企業界的思考慣性,永續指標化的建立似乎較質性的說故事更能引領廠商採行具體的行動方案。以短期效果而言,指標的達成可以經由不同手段的資源投入完成,但與公司實質的體質改善未必產生關連;但長期而言,取得永續量化指標與關鍵字詞論述的連結性,卻是企業永續因果邏輯正確與否的關鍵。

#永續 #ESG #第三方認證

閱讀推薦:在永續性之上,更進一步 卡博特成為B型企業 優等生的祕訣;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669.html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