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我們不是老,只是年齡比較大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志明

   國際上將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7%、14%及20%,分別稱為高齡化社會、高齡社會及超高齡社會。我國已於1993年成為高齡化社會,2018年轉為高齡社會,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另外,內政部110年的統計,我國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且與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7.9歲及9.7歲。隨著醫療水準提升、食品安全重視、生活品質提高及運動風氣盛行,近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呈現上升趨勢,從99年79.2歲增至109年81.3歲,顯示國人越來越長壽。但是超高齡社會是否代表創新就會停滯、經濟成長就會減緩?

  台灣現在社會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目前市場上的工作數量超過現有的勞工數量(應該指65歲以下的勞動力),因此即使企業願意付出高薪,也未必能順利找到人。如文章中所提,大概有不少人認為,上了年紀的人就會缺乏創新。但是簡立峰指出,OECD 國家反而在進入高齡化社會後,當老人人口占比達到 24-27% 時,因為老年人的新需求加上社會相對更成熟,反而會來到高度創新的階段,所以台灣是否也能享受這一波創新紅利呢?

  首先是在需求改變的部分,主要還是在於銀髮族所產生的各種需求。如果到了2025年,也就是三年後,銀髮族佔內需市場的20%以上,就已經逐漸成為一個主流市場,而非利基市場。但台灣從政府到產業,是否真的認真面對這一個市場。銀髮族市場不是僅包括長照產業,非失能者佔80%以上,如何針對這些新興的需求進行創新服務的研發,應該是目前產業相當重視的課題。但目前因為護國神山產業的興起,吸引了全國多數的目光,特別是年輕勞動力供給者或創新創業資源提供者的眼光,讓這個即將到來的產業並沒有獲得更多的關注,更別論及新人力的投入。

  而在供給人力端的改變方面,現有的措施除了透過智慧製造,降低人力需求以外,當然也一直期待移工或移民解決人力供給的問題。隨著東南亞市場的成長,每個受到少子化衝擊的國家都提高了搶移工或移民的誘因,此一部分的供給不容樂觀。重點還是如何開發出健康的銀髮族再投入就業市場的方案與誘因,才能自給自足的減少衝擊。針對此方面的論述,許多人持反對的態度,認為剝奪了銀髮族退休的享受樂趣。但從個人角度觀之,我們在辦理各項知識學習型活動中發現,許多銀髮族其實很希望融入社會中,能增加對社會的貢獻與創造價值,他們也期待受人尊重,享受創造價值的過程與成果。許多退休的銀髮族在剛退休時,也很享受每天遊山玩水的生活,但日子久了,反而懷念工作的時光。人的成就需求與受人尊重的需求並不會因超過65歲就消失。所以重要的是,創造適合他們因身體衰老而不便的工作環境,創造不是為生活需要而被迫工作的環境,讓有經驗的銀髮者能夠貢獻更多的智慧,甚至是時間與資金,才能享受這一波銀髮族創新紅利。

#高齡化社會
#創新
#社會價值


閱讀推薦:TechOrange
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2/02/16/podcast-robot-job/
標題:社會老齡化代表不創新?從日本、德國經驗,看出台灣社會進步下一步


鍾志明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醒吾科技大學副校長暨研發長,專長領域為組織與策略管理、行銷管理、科技管理、品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