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永續企業」這條路走對方向了嗎?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永續的議題近來變得很熱門,企業努力撰寫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報告書並積極參與各獨立性機構的ESG、CSR,或永續評比競賽,讓一般大眾覺得我們關心的地球環境、社會關係及企業經濟活動三者的共容趨勢,正在往我們所期盼方向前進。但「近年來,各大企業致力於編製永續報告,以證明組織符合永續標準,並承擔社會責任。然而,報告數量增加,不等於環境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惡化。」這樣出自於今年哈佛商業評論一篇專文的摘要說明,卻慎重地提醒了我們,永續的議題不容我們樂觀!

   極端氣候引發的水患和森林大火在生活周遭的出現,已有更多的人們察覺到保護地球、改善生活環境,不能只是停在口號倡議或企業的書面作業階段,另一方面,責任消費、責任生產、責任投資三項議題的結合,則促使敏銳的企業領導人積極回應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撰寫,及投入資源參與各項永續的評比活動,特別是氣候變遷的衝擊力道和資本市場的推力,使得永續議題無論在消費者端或生產端都變得火熱。

   近來,研究機構亦開始追蹤分析CSR或ESG的推動與企業財務績效的關係,證據顯示ESG績效與財務指標的正相關性,讓對永續議題大力倡議的專家和機構有了很大的鼓舞,可以藉由研究證據說服企業領導人採取相關的行動;與此同時,更多人相信我們已經找到一條可以讓企業結合經濟活動與永續發展的道路。然而,依據HBR的專文資料顯示,儘管廠商撰寫企業社會責任或永續報告書數量與資訊透明度大幅提升,但整體觀察,全球在碳排放等重要指標的表現卻未見減緩,甚至持續惡化,而且有專家發現ESG的推動與非財務績效的關係性在實務界和學術界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是否遺漏掉某些關鍵性的指標或觀察項目?

   事實上,我們很可能正處在表象指標和熱鬧的氛圍而不自知。有幾個面向值得觀察。首先,是永續報告書說出來或寫出來的項目不等於做到,例如二十年來,碳排放濃度持續上升;其次,漂綠而非實踐綠色製程、綠色供應鏈的疑慮,一直存在,而多層次外包的供應鏈產生的複雜性,也使得碳足跡盤點、管理和稽核變得困難;再者,勞資不和諧的社會關係也在增加。最後,讓多數關心者寄予厚望的責任投資,在文中顯示,2019年最大的十個ESG基金,有八個投資石油與天然氣公司;而2020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近二十年的ESG投資,永續基金與傳統基金持有的投資沒有差別。上述多面向包括量化和質性的結果顯示,地球和社會的危機並未因為永續議題的討論熱度,及各項評比競賽的結果而被適度的控制或解決!二十年來,在永續企業這條路,以市場為基礎的策略思維是否足以引導我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五年前的一項研究,檢視了超過四萬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仍然只有不到5%的企業,提到經濟成長與生態限制的關係。距離2030年不到十年的時間,做根本而應該做的事,遠比快速投入資源只做與永續表象指標有關的事更重要。重新認識企業永續的基礎和本質,企業領導人團隊需要誠心面對自己的心智模式,確認所相信的信念和行動方案是否具有一致性?或許ESG仍是可行的架構,但企業領導團隊要能確保ESG的執行績效與企業經營團隊的策略執行和創新活動有高度的連接性,甚至是因果性,並且搭配獨立第三方的查核機制,比較有機會讓企業永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永續企業 #ESG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 #永續報告書

閱讀推薦:2021/06《哈佛商業評論》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445.html
標題:停止盲從指標!盡信永續報告不如無報告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