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碳交易的核心精神失焦了!
台灣於2023年2月15日「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公告。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於2023年8月7日揭牌開始運作。台灣的碳經濟正式開始啟動。但有關這議題一些媒體曾評論,僅靠碳交易拚淨零排碳的目標是本末倒置的概念。這議題其實不僅是台灣的話題,國際上一句「漂綠」道盡所有人的擔憂。
所有的焦慮都起因於氣候變遷已經開始干擾人類的生存環境,國際上在有關溫室氣體排放上使盡全力在抑制,因此出現了許多管制或抑制的國際法規及相關技術。所以的政策目的都應該著眼於降低實質溫室氣體排放,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經濟發展上,已經將人類生活推升到很難往回走的情境,所以在既要維持目前生活便利、安全與享樂的生活面向,又要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這兩端的糾葛上,就出現了許多妥協。碳交易就是在這樣的尷尬情境下出現的產品。
所有在生活面出現的所有行為都會出現實質的溫室氣體排放。人類生活行為會有排碳出現,需要的物件由生產端提供會有排碳出現。因此除非按下休止符否則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不會有「淨零」的情境出現。但幸好新的科技以「綠能」、「固碳技術」等「負碳功能」為環境爭取更多時間。而這樣的發展需要配合人類生活面的努力才能竟其功。所以出現「碳權」、「碳匯」、「碳交易」、「碳稅」等的權宜之計,這樣的設計是需要先以碳權的概念來約束人類,在生活面、生產製造面、交通移動面都有「減碳」的動機,以期可以出現人類排碳的跡象可以減緩下降。為了有激勵功能,也讓積極克制的人或組織,因降低排碳的努力而有多餘的碳權可以出售的激勵功用。所以碳交易的制度因而出現。這是一個為了抑制溫室氣提排放而出現的機制,但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習性與系統,趁機將該交易包裝成商品,投入經濟運作市場,也因而出現一陣風潮,這是有識者始料未及的狀況。
所有的行為只有可以實質漸少排碳才是有助於人類生存危機的舒緩,所以碳交易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的手段。國際上一直有「碳稅」才是正途的論述,唯有讓每一份碳的出現都賦於成本,讓現今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因成本的驟升而減緩活動的躁動。
雖然環境部多次對外強調,利用碳交易手段來抵減是最後手段,而且目前台灣碳交所啟動的國外碳權交易,不能用來抵CBAM,也不能抵我國碳費,僅能做為自願性碳中和使用。但在ESG的大旗揮舞下,仍有許多公司組織以購買碳權的方式來稀釋碳排放的壓力或約束。雖然國際上對碳權有許多方法學來管制品質,其中以量測 (Measurable)、可報告 (Reportable)、可查證 (Verifiable)的 MRV及確保外加性、保守性、避免環境危害、避免重複計算等原則算是嚴謹的,但如果一牽涉到經濟交易,就會出現許多人性貪婪的陋習出現,這是所有要購買碳權憑證的人要特別小心思索的問題。
最後我們想像一下,如果經濟實力深厚的個人或組織,在舞照跳、馬照跑的盡情揮舞後,出現的碳債以購買碳憑證來中和,這是贖罪心態,也是貨真價實的「漂綠」行為。
#碳交易
#溫室氣體排放
#碳稅
閱讀推薦︰ 2024/02/16《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3549
標題: 碳交所首批引進在台交易的國際碳權為什麼不屬於高品質碳權?有什麼風險?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台灣於2023年2月15日「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公告。臺灣碳權交易所(碳交所)於2023年8月7日揭牌開始運作。台灣的碳經濟正式開始啟動。但有關這議題一些媒體曾評論,僅靠碳交易拚淨零排碳的目標是本末倒置的概念。這議題其實不僅是台灣的話題,國際上一句「漂綠」道盡所有人的擔憂。
所有的焦慮都起因於氣候變遷已經開始干擾人類的生存環境,國際上在有關溫室氣體排放上使盡全力在抑制,因此出現了許多管制或抑制的國際法規及相關技術。所以的政策目的都應該著眼於降低實質溫室氣體排放,但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經濟發展上,已經將人類生活推升到很難往回走的情境,所以在既要維持目前生活便利、安全與享樂的生活面向,又要抑制溫室氣體排放這兩端的糾葛上,就出現了許多妥協。碳交易就是在這樣的尷尬情境下出現的產品。
所有在生活面出現的所有行為都會出現實質的溫室氣體排放。人類生活行為會有排碳出現,需要的物件由生產端提供會有排碳出現。因此除非按下休止符否則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不會有「淨零」的情境出現。但幸好新的科技以「綠能」、「固碳技術」等「負碳功能」為環境爭取更多時間。而這樣的發展需要配合人類生活面的努力才能竟其功。所以出現「碳權」、「碳匯」、「碳交易」、「碳稅」等的權宜之計,這樣的設計是需要先以碳權的概念來約束人類,在生活面、生產製造面、交通移動面都有「減碳」的動機,以期可以出現人類排碳的跡象可以減緩下降。為了有激勵功能,也讓積極克制的人或組織,因降低排碳的努力而有多餘的碳權可以出售的激勵功用。所以碳交易的制度因而出現。這是一個為了抑制溫室氣提排放而出現的機制,但近年來經濟發展的習性與系統,趁機將該交易包裝成商品,投入經濟運作市場,也因而出現一陣風潮,這是有識者始料未及的狀況。
所有的行為只有可以實質漸少排碳才是有助於人類生存危機的舒緩,所以碳交易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的手段。國際上一直有「碳稅」才是正途的論述,唯有讓每一份碳的出現都賦於成本,讓現今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因成本的驟升而減緩活動的躁動。
雖然環境部多次對外強調,利用碳交易手段來抵減是最後手段,而且目前台灣碳交所啟動的國外碳權交易,不能用來抵CBAM,也不能抵我國碳費,僅能做為自願性碳中和使用。但在ESG的大旗揮舞下,仍有許多公司組織以購買碳權的方式來稀釋碳排放的壓力或約束。雖然國際上對碳權有許多方法學來管制品質,其中以量測 (Measurable)、可報告 (Reportable)、可查證 (Verifiable)的 MRV及確保外加性、保守性、避免環境危害、避免重複計算等原則算是嚴謹的,但如果一牽涉到經濟交易,就會出現許多人性貪婪的陋習出現,這是所有要購買碳權憑證的人要特別小心思索的問題。
最後我們想像一下,如果經濟實力深厚的個人或組織,在舞照跳、馬照跑的盡情揮舞後,出現的碳債以購買碳憑證來中和,這是贖罪心態,也是貨真價實的「漂綠」行為。
#碳交易
#溫室氣體排放
#碳稅
閱讀推薦︰ 2024/02/16《CSR天下》
https://csr.cw.com.tw/article/43549
標題: 碳交所首批引進在台交易的國際碳權為什麼不屬於高品質碳權?有什麼風險?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