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碳抵消的謬誤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威廉·麥唐納-美國生態建築師曾說,碳抵消變得越來越有爭議,說這是一種「抵銷的謬誤」。這樣的論述在當今一切以「碳中和」為馬首是瞻的運動中,聽來格外聳動。 在碳有價的世代中,碳權、碳匯被大量的應用及討論,所有的碳經濟概念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創碳匯、及碳權的需求不斷被放大,進而在財務管理系統發展出如何投資碳匯、碳權,如股票般的經營與買賣,成了當今投資理財的當紅炸子雞。但如果從所有的排碳管制的出發點來看,是希望可以降低地球環境的承載力,也可以減緩目前地球因為環境變遷所形成的異常氣候壓力,希望以永續的角度投入與運作減碳,來實現目前地球所面臨危機緩解的對策。

  所以當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被提出後,碳定價的議題炸開,各組織開始展開碳的議題與對策,商業組織開始執行碳盤查、碳足跡驗證、碳中和等經營策略,管理單位推出碳交易所、碳盤查或驗證補助、碳稅規劃等政策,顧問單位順勢推出碳盤查人員、環境永續師、碳管理師等教育訓練課程。這些趨勢都在在證明碳經濟成了全民運動。

  但碳經濟的關鍵應該是引導或激勵所有製造排碳的機關團體或組織,能依循「淨零排碳」的終極目標積極努力,而讓全球的排碳趨勢可以快速減緩,讓地球的危機出現轉圜的機會。雖然「碳中和」是個過渡的計畫及步驟,但在抵達「淨零」的環境之前,碳中和是緩和排碳趨勢的必要之惡。

  以一個假設的例子「一個人A砍了B的手,如果他花錢向C購買他的手並砍下,這樣A就無罪。」,這樣的事在現今的法治或道德結構必然會被視為荒誕無稽,但目前的碳中和就接近這樣的荒謬。A公司或個人因為任何原因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只要他的預算充足去購買碳憑證,就可以中和自己的排碳行為。所以在環保團體的眼中,這樣的行徑就是「富人的贖罪卷」。所以碳中和的核心價值是應該極盡全力的節能減碳,最後在現今的技術或資源無法達到淨零排碳的終極目標之際,再退而求其之購買碳憑證來中和自己的排碳額度。但目前並無規範可以強制要求這般的運作,所以才會有「碳抵消是謬誤」的看法。

  碳經濟不是僅有碳權、碳匯的交易這項,而是任何可以創造低碳的技術、流程、機具、服務都應該含在內。而要達成「淨零」的目標,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會是關鍵的核心技術,先將人類的排碳量降到最低,再利用二氧化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簡稱CCS) 的技術加速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這樣的左右夾攻才有成功的機會。因此優化能效、創碳匯、碳捕獲、碳封存會是碳經濟中耀眼的趨勢與產業。

#淨零排放
#碳抵消
#永續發展



閱讀推薦︰ 2024/05/14《ESG今周刊》
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87/post/202405140007/%E5%85%A8%E7%90%83%E7%AC%AC%E4%B8%80%E4%BB%BD%E8%88%AA%E7%A9%BA%E7%A2%B3%E6%8E%92%E5%A0%B1%E5%91%8A%EF%BC%81%E6%B1%99%E6%9F%93%E6%9C%80%E5%9A%B4%E9%87%8DTOP20%E6%A9%9F%E5%A0%B4%E6%8F%AD%E6%9B%89%EF%BC%8COO%E6%A9%9F%E5%A0%B4%E7%A2%B3%E6%8E%92%E3%80%81%E7%A9%BA%E6%B1%99%E5%90%8D%E5%88%97%E7%AC%AC%E4%B8%80
標題:全球第一份航空碳排報告!汙染最嚴重TOP20機場揭曉,OO機場碳排、空汙名列第一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