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 藉由心智模式的系統性學習打造疫後企業調適力
適應力(Adaptability)在後疫期成了熱門的管理議題。九月份天下雜誌有篇談疫情後適應力的短文,辨識了韌性和適應力之間的差異,同時亦指出增強適應力可以為企業帶來的好處。其中有個論點很有意思,即「能留在原地的韌性是很重要,但它不會推動人們前進」,而對疫情後的這波適應力,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向前跨一步」的驅動力。為了讓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有更清楚的了解,甚至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方案,整理了四個要點做為參考。
1.認識適應力的來源
適應能力主要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數位科技導入和趨勢數據分析固然對企業回應環境挑戰很重要,但夥伴的抗壓性、正向心理素質,以及利他合作,解決困難的心,是企業更關鍵的軟實力。
2.適應力不是存量高低的指標,而是個動態變化的能力
適應力和金融資本或儲備能量不同,不是維持多少存量的問題,而是動態回應突破及學習回饋的一種能力,而與環境壓力或內外部刺激的互動是該項能力持續進步演化的重點,所以系統性的團隊心理涵養和意志力強化的培育就變得很重要。
3.善用成長型思維
突破慣性是企業尋求成長或脫離困境的重要思考模式,史丹佛大學Dweck教授提出的「成長思維」,是改變夥伴不願學習、不能學習的自我設限的好方法,也是提高夥伴學習能力的良好思考模式。學習如何進行高效學習已經是提升適應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4.提升適應力必須與財務預算和工作績效評價相連動
提升此一能力需要企業投入必要的資源,不能期待或要求夥伴自我的學習,因此軟實力的提升必須與企業的年度預算計畫相連結,有了資源承諾並納入工作績效評價作業,及改善回饋機制,夥伴的適應力提升計畫方有實踐的可能性。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增強領導團隊、幹部群,甚至基層夥伴的適應力,可以為企業帶來具體的效益,這樣的觀念與大智澈見近三年所推動的企業夥伴心智模式的培育思維有高度相關,當一家公司願意將適應力培訓納入預算規劃和績效評價系統時,代表組織承諾的開始,適應力的動態演化才有機會啟動。這篇短文討論了同事夥伴或領導人適應力的短文,後續可以嘗試談談組織適應力的問題。
#適應力
#成長型思維
#心智模式
閱讀推薦:2022/09《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877?from=search
標題: 哈佛商學院、麥肯錫都強調,疫後重要軟實力:適應力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適應力(Adaptability)在後疫期成了熱門的管理議題。九月份天下雜誌有篇談疫情後適應力的短文,辨識了韌性和適應力之間的差異,同時亦指出增強適應力可以為企業帶來的好處。其中有個論點很有意思,即「能留在原地的韌性是很重要,但它不會推動人們前進」,而對疫情後的這波適應力,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向前跨一步」的驅動力。為了讓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有更清楚的了解,甚至可以採取適當的行動方案,整理了四個要點做為參考。
1.認識適應力的來源
適應能力主要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數位科技導入和趨勢數據分析固然對企業回應環境挑戰很重要,但夥伴的抗壓性、正向心理素質,以及利他合作,解決困難的心,是企業更關鍵的軟實力。
2.適應力不是存量高低的指標,而是個動態變化的能力
適應力和金融資本或儲備能量不同,不是維持多少存量的問題,而是動態回應突破及學習回饋的一種能力,而與環境壓力或內外部刺激的互動是該項能力持續進步演化的重點,所以系統性的團隊心理涵養和意志力強化的培育就變得很重要。
3.善用成長型思維
突破慣性是企業尋求成長或脫離困境的重要思考模式,史丹佛大學Dweck教授提出的「成長思維」,是改變夥伴不願學習、不能學習的自我設限的好方法,也是提高夥伴學習能力的良好思考模式。學習如何進行高效學習已經是提升適應力的重要影響因素。
4.提升適應力必須與財務預算和工作績效評價相連動
提升此一能力需要企業投入必要的資源,不能期待或要求夥伴自我的學習,因此軟實力的提升必須與企業的年度預算計畫相連結,有了資源承諾並納入工作績效評價作業,及改善回饋機制,夥伴的適應力提升計畫方有實踐的可能性。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增強領導團隊、幹部群,甚至基層夥伴的適應力,可以為企業帶來具體的效益,這樣的觀念與大智澈見近三年所推動的企業夥伴心智模式的培育思維有高度相關,當一家公司願意將適應力培訓納入預算規劃和績效評價系統時,代表組織承諾的開始,適應力的動態演化才有機會啟動。這篇短文討論了同事夥伴或領導人適應力的短文,後續可以嘗試談談組織適應力的問題。
#適應力
#成長型思維
#心智模式
閱讀推薦:2022/09《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2877?from=search
標題: 哈佛商學院、麥肯錫都強調,疫後重要軟實力:適應力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