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誠信如何創造利益?
#誠信 #組織慣性 #長期觀點 #自我中心觀點
(閱讀推薦:《天下雜誌》財報看不到的資產 張忠謀:因價錢太高而離開的客戶,未來也都會再回來;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751?template=transformers)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近期天下雜誌有一篇談論道德帶來好生意的文章,不是因為文中論及台積電和張忠謀這二個重要的關鍵字讓人產生好奇,而是討論到創新和誠信二者的重要性如何可以比較的問題?
創新能為企業興利,是因為創造出價值、提升了競爭力,台積電長期的成長和獲利證實這個論點。誠信會是個好生意,張忠謀先生說在經營理念的排序上,公司把誠信放在首位的主因卻不是它的獲利能力,而是因為誠信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基礎結構。
為什麼多數企業的負責人會很現實地忽略誠信對於企業運作的重要性,甚至無法將誠信與創收或獲利相連結?大智澈見這幾年來在企業興利的過程中,觀察到二個普遍的問題點,首先是重視短期,忽略長期,讓企業運作落入結構性窮忙的循環。企業主最常說眼前都過不去,哪有辦法考慮未來,但實際的情形是,當眼前的問題解決了,還是會有下一個眼前的問題需要解決。重點是若不從長期或結構性的角度,思考如何解決永遠忙不完的眼前問題時,專注處理眼前問題就會成為組織慣性而不自覺,長期觀點就不可能成為組織內的主流思維。
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多數企業主只習慣於理解表面效益卻無法啟動深度觀察。創新的價值看得到,因為因果清楚;誠信對經營環境的形塑力卻少被關注,不是誠信的價值被低估,而是企業主或高階團隊缺乏從交易對象思考交易價值的思維模式練習。多數人都喜歡在有高信任度的社會進行交易以獲取利益;卻很少思考公司經營對高信任度社會的形成可以做出的貢獻,這種以自我中心為主的觀點愈強烈,文明社會的基礎愈薄弱,而社會與經濟成長的極限就會提早出現,這點才是影響企業能夠長期獲利的基礎。
#誠信 #組織慣性 #長期觀點 #自我中心觀點
(閱讀推薦:《天下雜誌》財報看不到的資產 張忠謀:因價錢太高而離開的客戶,未來也都會再回來;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2751?template=transformers)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