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讓公司的ESG報告更當責
閱讀推薦:2021/12《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830.html
標題:精算企業的「環境負債」,讓你的ESG報告更可信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邱世寬
COP26格拉斯哥氣候峰會的重大議題,2030年前必須加大減排的力度和速度這件事,顯示溫室氣體排放對地球環境的負面影響,已經來到一個危險的新高點,其中企業的經濟活動扮演最關鍵的角色。 儘管近年來對企業永續報告書的壓力,促使公司在撰寫和委請第三方認證永續內容時,大多依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GHG Protocol)做為ESG揭露標準所採用的基本,以衡量公司在範疇1、範疇2 到範疇3的排放數量,但由於範疇3的估算方式存有爭議,因此ESG報告書就一直存在幫企業「漂綠」的疑雲?
由於對多層次、複雜價值鏈活動的碳盤點,缺乏共同可接受的衡量基準,目前ESG必較像是流行詞語,而非解決方案。最近平衡計分卡的作者之一Kaplan和他的夥伴Ramanna在HBR寫了一篇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將ABC基礎的成本概念,引用到環境負債會計系統的建立,一如在BSC書中所提倡的系統觀點,發人深省,概念清楚易懂。「環境負債」是個好概念,依例簡言,財務會計會把製造一噸原料的金錢成本列為存貨,也就是財務報表中的一項「資產」,我們則可以把開採每一噸原料或製造每一單位產品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單位,視為財務報表中的一項「環境負債」(E-liability),反映其對社會造成的環境成本,因為涉及整個價值鏈活動的追蹤和會計系統的導入,預計推動的困難度更高,但這樣的概念確實有助於把ESG的E的責任聚焦在價值鏈活動的執行廠商本身,這應該是企業從節能減碳—碳盤點—碳中和—淨零四階段啟動的重要源點。
時代性和聚焦性讓ESG成為所有組織和領導者關注的顯學,然而三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藉由「治理機制(G)」的設計和連結建立起共識,而難以整合而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在多數的CSR或永續報告書中,「環境友善(E)」因為其急迫性而且衡量性較高以被列為優先處理議題,「社會共榮(S)」卻是被高度忽略,即便是員工、跨部門之兼或公司和客戶、供應商之間關係的共榮性也是明顯不足。由於ESG三個面向都不是財務性構面/指標,無論是依靠第三方稽核或公司自行與公司的營運和發展策略相結合,在讓高階團隊有感,願意配置資源並付諸實踐以提升ESG績效上面,「環境負債」是個讓廠商真實負責任的好起點。
Kaplan & Ramanna提議的「環境負債」具有可衡量、可稽核,及可以成本會計基礎融入財務報表的良好屬性,雖然不易推動但值得鼓勵。除了讓範疇1&2&3的排放計算減少偏失和資訊扭取,但是否可以讓企業配置資源,積極採行從節能減碳到實質碳中和的行動方案,以完成淨零歷程,則企業領導人能否「當責」,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提升ESG績效可信度與經營績效做連結,更是淨零目標能否達標的核心。
# ESG #環境負債 #範疇3
由於對多層次、複雜價值鏈活動的碳盤點,缺乏共同可接受的衡量基準,目前ESG必較像是流行詞語,而非解決方案。最近平衡計分卡的作者之一Kaplan和他的夥伴Ramanna在HBR寫了一篇很有參考價值的文章,將ABC基礎的成本概念,引用到環境負債會計系統的建立,一如在BSC書中所提倡的系統觀點,發人深省,概念清楚易懂。「環境負債」是個好概念,依例簡言,財務會計會把製造一噸原料的金錢成本列為存貨,也就是財務報表中的一項「資產」,我們則可以把開採每一噸原料或製造每一單位產品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單位,視為財務報表中的一項「環境負債」(E-liability),反映其對社會造成的環境成本,因為涉及整個價值鏈活動的追蹤和會計系統的導入,預計推動的困難度更高,但這樣的概念確實有助於把ESG的E的責任聚焦在價值鏈活動的執行廠商本身,這應該是企業從節能減碳—碳盤點—碳中和—淨零四階段啟動的重要源點。
時代性和聚焦性讓ESG成為所有組織和領導者關注的顯學,然而三者之間的關聯性並沒有藉由「治理機制(G)」的設計和連結建立起共識,而難以整合而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在多數的CSR或永續報告書中,「環境友善(E)」因為其急迫性而且衡量性較高以被列為優先處理議題,「社會共榮(S)」卻是被高度忽略,即便是員工、跨部門之兼或公司和客戶、供應商之間關係的共榮性也是明顯不足。由於ESG三個面向都不是財務性構面/指標,無論是依靠第三方稽核或公司自行與公司的營運和發展策略相結合,在讓高階團隊有感,願意配置資源並付諸實踐以提升ESG績效上面,「環境負債」是個讓廠商真實負責任的好起點。
Kaplan & Ramanna提議的「環境負債」具有可衡量、可稽核,及可以成本會計基礎融入財務報表的良好屬性,雖然不易推動但值得鼓勵。除了讓範疇1&2&3的排放計算減少偏失和資訊扭取,但是否可以讓企業配置資源,積極採行從節能減碳到實質碳中和的行動方案,以完成淨零歷程,則企業領導人能否「當責」,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提升ESG績效可信度與經營績效做連結,更是淨零目標能否達標的核心。
# ESG #環境負債 #範疇3
閱讀推薦:2021/12《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10830.html
標題:精算企業的「環境負債」,讓你的ESG報告更可信
邱世寬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博士
逢甲大學教授暨大智澈見董事長,專長領域為公司治理、策略管理、組織變革與營運模式創新,並致力於協助二代傳承和企業轉型,積極推動幸福企業理念實踐與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