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寫手】台灣低能源成本的困境

大智澈見教練講師/鍾榮中

  不論因為歷史因素使然還是政治的顢頇,台灣能源成本偏低的事實從來都沒有被翻轉過;即使曾有執政者發動提高電價政策,卻遭到全民的反彈而灰頭土臉,這是政治家與政客不同的身影。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發布的最新統計數字,台灣的住宅用電平均每度為2.5256元,工業用電台灣平均每度只需2.4738元,兩者都是全球主要已開發國家的第四低,這樣的低電價環境形成了台灣人民使用能源的輕忽態度,根據統計,台灣人均用電量以2016年而言接近1萬2千瓦,高居全球自有能源偏低國家地區的榜首。想當然耳,這生活習慣勢必會產生另一個結果,就是台灣每年平均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從1990年的5.5公噸,節節升高為2000年的9.7公噸,以及2018年繼續提升至將近12公噸,為世界平均值的兩倍以上。這樣的脈絡看似清晰但國人幾乎很少關注這議題,因為無感。而政治人物也樂得輕鬆,因為國民繼續安居樂業、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適時再公布一下經濟成長率,則全國翻騰、天佑台灣的慶賀聲響徹雲霄,但事情往往都不是我們想像的這麼簡單。
  從國際角度看這議題,德國環保組織「德國看守協會」在2020年12月7日發布的一年一度「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21)中,台灣在全部列入評比的61個國家地區中排名第57名,雖然較去年排名第59名有微幅進步,但整體來看仍屬後段班,只贏美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及加拿大。台灣是一個以外貿為主體的經濟體,而且還因為政治地緣的關係,我們非常需要國際上的認同與支持,但在這場國際環境保護的運動上,我們是典型的「生雞蛋沒有、放雞屎有」的尷尬立場。經歷過2020年這場疫情的侵襲,國際上對環境保護的意識已經較往年更積極與清晰,這勢必會形成一個更具體、更嚴肅的國際性議題,我們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這是我們的國際困境。
  再以國內角度觀察這現象,根據主計處去年12月公布的2019綠色國民所得帳報告,該年自然資源折耗為146.8億元、環境品質質損為439.3億元,二者合計共586.1億元,占GDP的0.31%。再依據空氣、水這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要項來觀察,2019年台灣全年共排放181萬噸空污,其中以一氧化碳(CO)58.6萬噸最多,非甲烷碳氫化合物(NMHC)達53萬噸次之,總懸浮微粒31.2萬噸,三者合計占比達79%。若以地區區別,高屏空品區排放50.3萬噸最高,北部空品區44.6萬噸次之,中部空品區33.8萬噸。如以大家最關心的空氣品質指標(AQI)來觀察,台灣本島各縣市空氣品質,高於100(橘色提醒)的站日數比率,以高雄市25%、雲林縣24%、台南市23%三者最高,幾乎每四天就有一天空氣品質不佳。
  另就水資源方面觀察一下,在行政院主計總處綠色國民所得帳報告指出,目前全國95座水庫,原設計的總容量為29.3億立方公尺(噸),但2019年底總容量只剩下20.7億噸,淤積量率達29.5%。今年的旱情是讓大家心驚恐慌的預期心情中繼續進行著。
  以上這些現象都是直接或間接與我們使用能源的態度有關,所以我個人一直認定行政院院會通過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將發展綠電及再生能源也匡列其中是值得樂觀其成的發展,但其核心的關鍵應該是「全民使用能源的心態」才是主軸,否則生產出來的綠色能源在輕忽與浪費的使用情境下應用,那必然是事倍功半。
  根據專家研究,如果將電價提高10%,將使住商部門的用電量減少10%,而在工業用電則更將因而減少15%。則將產生更大的驅力與誘因加大節電的腳步,如此也可以降低能源公司的投資壓力,也可以提高台灣一直被詬病的「能源密集度」低落的窘境,所以我依然堅持的相信,推動「節能減碳」才是關鍵解方。

#節能減碳 #能源成本

閱讀推薦:台灣氣候變遷績效表現差 環署回應尊重; https://e-info.org.tw/node/228455



鍾榮中 傑能系統工程(股)公司董事長

鍾董事長擁有30年節能管理經驗的服務能力,以永續經營、節約能源服務為其企業主要發展策略。對於產業趨勢有極高的敏感度,長期關注綠能議題,勵行節能從自身與公司每一個管理做起。